“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毕节市七星关区城区全景。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为人间演示“天宫”的模样
织金洞景观盔状石笋——霸王盔。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图片织金洞景观——江山多娇。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有着中国最美旅游洞穴美誉的织金洞
是世界喀斯特洞穴景观的集大成者
目前开发可供游览长度为6.6公里
织金洞景观——琵琶宫。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织金洞景观——银雨宫。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有“大、奇、全”三个显著特点
其中上万平方米的厅堂有5个
全世界溶洞的主要形态和类别
织金洞一隅。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为世界开出“杜鹃大观园”
航拍“地球彩带”贵州毕节百里杜鹃景区。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航拍“地球彩带”贵州毕节百里杜鹃景区。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享有“地球彩带,世界花海”
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
游客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在百里杜鹃景区拍照。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游客在贵州毕节百里杜鹃景区游览。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景区面积达528平方公里
其中百里杜鹃核心花区有125.8平方公里
每年3月至4月杜鹃花开的时节
飘荡于郁郁葱葱的山岭间
百里杜鹃景区一隅。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梦幻草海。 蔡运黎 摄
威宁草海生态保护区。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三大著名高原淡水湖之一
世界最佳湿地观鸟区之一
被誉为“贵州旅游皇冠上的一颗蓝宝石”
贵州威宁草海。 贺俊怡 摄
贵州威宁草海。 贺俊怡 摄
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
高原上的仙子——黑颈鹤
每年都与草海有一个越冬的“约定”
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位于
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乌江干流六冲河段
景区集高山峡谷、平湖等景色为一体
“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山胜漓江”
航拍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航拍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航拍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航拍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航拍化屋村。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进行展演的化屋村村民。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码头广场,游客和当地村民一起跳苗家团圆舞。 史开心 摄
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族村民为游客表演民俗歌舞。 史开心 摄
悬崖之下、乌江之畔的化屋苗寨
实现了由“悬崖村”到旅游村的华丽蜕变
化屋村民宿。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化屋村民宿。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九洞天一隅。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大方县油杉河风景区古银杏林之光。饶丽 摄
油衫河大峡谷。黎万钊 摄
韭菜坪花海。聂绍钧 摄
游客在纳雍县樱桃花林游览。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大方县兴隆乡菱角苗寨。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航拍“中国传统村落”贵州织金营上古寨。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大方县奢香古镇移民搬迁社区。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航拍贵州大方古镇梯田夏日夜景。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黔西观音洞南方古人类遗址
观音洞一隅。黔西市委宣传部供图
航拍奢香博物馆。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奢香博物馆展出的汉代“石虎头”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百里杜鹃黄家坝阻击战遗址。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林青纪念馆。七星关区委宣传部供图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织金“水八碗”。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骟鸡点豆腐 。大方县委宣传部供图
天麻酿冬荪。大方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有着富集的旅游资源
百里杜鹃祭花神。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苗族赶花坡。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彝族火把节。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鸡鸣三省景区。七星关融媒体供图
织金广场舞。戴吉华 摄
从“试验区”到“示范区”
正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赫章县结构乡光伏发电。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金沙县岚头镇优质茶园。毕节市扶贫办供图
织金县马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高坡村村民在整理采收的万寿菊。罗大富
黔西市甘棠镇大寨村现代农业园区。史开心 摄
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如婉约的画轴
打开了这幅瑰丽的水墨画卷
“洞天福地·花海毕节”走出“深闺”
期待您能实地感受这乌蒙神韵
航拍获得“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的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一列列车在成贵高铁西溪河特大桥上飞驰而过。史开心 摄
云雾中的六威高速观风海大桥。何欢 摄
毕节市飞雄机场。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乌蒙秘境、避暑天堂”
享清凉 吸氧气 赏百花
探奇洞 游名山 观秀水
采古风 忆革命 尝美食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美国要与中国真诚对话,不能将一国安全凌驾于他国安全之上
作者 莫红娥 张东方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如今不断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尽管中国一再强调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不扩张,却仍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视为强敌,并被多种方式围堵。
从中美关系现状来看,双方发展关系的症结在哪?双方应做出什么改变,才能在解决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多作用?“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对解决地区冲突有哪些启示?
对此,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和美国汉学家、美国瓦萨学院哲学教授万百安(Bryan Van Norden),就上述问题展开对话。
吴根友表示,中美双方首先应该在政治上做到相互尊重,努力开展真诚对话,不能把一个国家的安全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安全之上,而是在已形成共识的领域当中展开合作。
万百安表示,要改善中美关系,美国必须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而不是将中国视为敌人。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美国汉学家:中国牢固的家庭关系值得西方学习来源:中国新闻网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对解决地区冲突有哪些启示?
吴根友:“以和为贵”这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之一。在当前的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对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处理,都具有极强的启迪意义。
长期以来,整个中国农业文明基于农业生产、收获,由经验而提升出“和实生物”,即和平才能让万物得以生长。这种积极的哲学观念将和平看作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为当今社会解决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矛盾和冲突,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人类社会需要自由、民主、平等,但如果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即使是现代工业的竞争也无法展开,因为战争会破坏我们的生活秩序。
另外,根据社会学一般研究和调研来看,一个民族在战争之后,至少需要两代人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化解这种怨恨。所以,只有和平才能够为人类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基本前提和保证。
因此,中华文化从自己的优秀传统出发,在国际事务和地区冲突中强调和谐、和平,对于当今国际事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万百安:中国有着悠久、成熟的外交传统,可以追溯到管仲和诸葛亮(时期)。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取得了应有的大国地位,因此它将越来越多地发挥中立方的主导作用,帮助解决国际危机,国际社会应该欢迎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
中新社记者:如何才能真正缓和中美双方的关系?
万百安:如果每个大国都认识到,自己必须找到某种方法与其他大国共存,那么大国之间的竞争就会谨慎而克制。要改善中美关系,美国必须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而不是将中国视为敌人。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无所争。”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美国汉学家万百安:要改善关系,美国需承认中美平等来源:中国新闻网
吴根友:中美双方首先应该在政治上做到相互尊重,恪守《联合国宪章》,努力开展真诚对话,而且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其次,双方要正常开展人文学术交流、科学和技术的交流等。同时,不能把一个国家的安全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安全之上。最后,中美两国要在具有共识的领域里展开合作,避免零和博弈,学会共赢。
中新社记者:汉学家在美国的地位如何?美国政策圈在制定政策时,能否听得进汉学家的声音?
万百安:在中国,知识分子广受尊重,但是在美国,人们更尊重运动员和艺人,而不是受过良好教育、治学严谨的学者。美国人不太关心别人的资历,托克维尔那个时代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
我认为美国人应该多向知识分子学习,我希望美国政府更多地关注知识分子,尤其是汉学家。
中新社记者:有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事务当中不谋求领导权,但是美国更倾向于获得全球事务的领导权。相较于美国,中国所奉行的政策似乎更有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您认同这种看法吗?中美双方应该做出什么改变,以便在解决全球问题中发挥更多作用?
万百安:中国必将在大国中占据一席之地,美国和其他国家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地缘政治形势。面对全球事务,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仍然奉行这样的思维模式,即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我认为,美国民众应该与中国民众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建设性对话。因为在我看来,美国人通常不理解真正激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但在一个多强并存的世界里,我们无法承受互不理解的代价。
我希望在未来,美国会进一步认识到地缘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进一步了解激励中国民众的价值观。
中新社记者:在西方推崇“个人至上”价值观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有可能真正理解并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吗?
万百安:我认为中美关系紧张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互理解。中国有充分的理由拒绝许多美国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但美国并不总是理解中国这么做的原因。因此,在我看来,中美两国必须本着平等及相互尊重的精神,进行对话,相互学习,对话的最终目标将是让中美双方成为朋友,而非敌人。
吴根友:第一,这与西方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有关,他们只相信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第二,西方通过启蒙运动确立了世俗社会的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他们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文化上有某种傲慢的倾向。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文明对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要改变自己文化上的傲慢,思考用恰当的方式寻求与中国对话,尤其是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我想这是非常必要的。我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观念在西方文化内部可以找到理解的途径,也会被他们接受。(完)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吴根友:寻求与中国对话 西方应改变文化上的傲慢来源:中国新闻网